top of page

北美館「江賢二回顧展」 從封窗的租屋到晴朗的海岸線

文/林侑澂 文章轉載自/非池中藝術網

藝術家江賢二於臺北市立美術館《江賢二回顧展》展場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 「做藝術就和做人一樣,不同階段對於這世界的感想不同、會在創作上帶給我不同的啟發。我的多個系列都是從人文本位出發,希望能夠給人一種心情寧靜的平衡美感。」─ 江賢二 藝術家江賢二(1942-)的藝術從臺北、巴黎、紐約到臺東,不同階段的創作都蘊含著扣人心弦的渲染力。於今(27)日,在臺北市立美術館(北美館)舉辦了《江賢二回顧展》。邀請到了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策展人。隨著藝術家遷徙的腳步,觀看從多愁善感到疏闊坦然的創作轉折。


江賢二,《淨化之夜 65-20》,油彩/畫布,1965,90 x 72 cm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藏。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

出生臺中的江賢二母親早逝,而父親長年在外經商。或許因為如此,青年時的江賢二就與活力正盛的同儕不同,總是習慣性地向內心探索。藝術創作則是成為了他抒發情感的渠道。自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(現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)畢業後,江賢二赴巴黎留學。期間江賢二以更深入的自我解析,作為抽象繪畫的出發點,並且畫下了經典代表作之一《巴黎聖母院》(系列)。而後江賢二輾轉前往紐約,在普普藝術正風起雲湧的環境中,經歷了相當長的摸索期。對於何謂藝術?藝術該當如何?自身想要如何創作?展開了深層的反思與實驗。回到臺灣後的江賢二嚮往著海岸邊的生活環境,與妻子從宜蘭往南尋找,最終在臺東金樽漁港附近購地、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。

江賢二,《巴黎聖母院》,油彩/畫紙,1982,75 x 108 cm,藝術家自藏。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展覽中觀賞江賢二1960年代以來的抽象創作,感受到的是一種很細膩的生命寫照。早期有「封窗」習慣的江賢二,作畫時會將窗戶用紙板、布簾封住,隔絕外界的聲音與光線。藉由進入密室,讓精神進入絕對專心的狀態,更加敏銳地捕捉「內觀自省的光源」。低彩度的畫面中,用豐富的筆觸做出了深沉又豐富的層次。呈現了一種或急或徐的流動感,流淌著自絕於外的孤寂。

臺北市立美術館《江賢二回顧展》展場實紀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 1990年代回到臺灣後,江賢二有感於游子歸鄉的情懷,在熟悉的廟宇間捕捉到了創作靈感。藉由感受光輝的方式,大量創作了「百年廟」系列代表作。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裡,找到了一種寧靜的平衡美感。觀察在巴黎聖母院及百年廟兩大系列,江賢二皆運用深沉的畫面再現了宗教殿堂的精神,透過視覺藝術的手法,跨越了文化與信仰的隔閡、點亮動人的靈性光源。

江賢二,《銀湖 08-07》,油彩/畫布,2007-2008,200 x 300 cm,臺北市立美術館藏。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

江賢二,《金樽/春》,油彩/複合媒材,2019,300 x 300cm。圖/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00年前後,江賢二為了照顧親人往返加州與臺灣,在其間發展出了「銀湖」系列。此系列筆觸構圖看似單純,實則相當繁複。將具體印象與抽象做了轉化,營造出「如海、如鏡、如雪,亦如星雲」的壯闊畫面。到了2008年,江賢二遷居臺東,新的創作系列「比西里岸之夢」和「金樽」,可以感受到畫面一點一滴更加有活力、更加疏闊的過程。或許是因為生活步調放緩、環境動植物生態豐富、眼前的景色也不再壅擠,讓潛居臺東江賢二,構築了繽紛甚至鮮豔的色相。紅、黃、藍的運用無論是交疊或是排列,用精準的抽象結構,鋪陳出一種豐富而穩定生命力。在豐富而奔放的肌理之上,讓觀者見到了江賢二人生有時須盡歡的心情。

臺北市立美術館《江賢二回顧展》展場實紀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 進入展覽,很快就會感受到巨幅作品在挑高格局的完美呈現。策展人王嘉驥在本次的策辦方面,呈現的不僅僅是時間軸的排列,而是用一種倒敘、回顧的方式,一步步向回推梳理將賢二的創作歷程。從最新的金樽系列作品回溯,到最末一間展間將最初的畫作與最新的裝置相互對話,營造出了完整的循環時間軸。在二樓不同的展間中,則是對應播放著江賢二重要的靈感來源:浪漫的古典樂,讓展覽更加完整。展場動線的安排,讓觀者感受到諸多互相呼應的細節,也同時呈現出了自然而相互連結的觀展經驗。

臺北市立美術館《江賢二回顧展》展場實紀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 相當有趣的是在進入二樓處,策展人規劃了一間藝術家個人布置的小品展間。光線較暗、呈現略顯壅擠的空間似乎更為私密,給人一種如同告解室的感受。在充滿靈性的氛圍裡,醞釀出了江賢二最貼近自我、最本質的祈求。

臺北市立美術館《江賢二回顧展》開幕活動(由左至右)策展人王嘉驥、北美館林平館長、藝術家江賢二。圖/非池中藝術網攝 藉由這次展覽的發表,北美館再次體現了臺灣指標性的展覽能力。欣賞江賢二共200餘件各種形式的創作,無論是繪畫或是動態/靜態裝置,都會驚訝於極度豐富的層次。經常會感受到一種清晰的透明感,隨著一層一層的筆觸醞釀,體現出藝術家對於不同時空環境的感知,以及順境、逆境都真誠面對自我的處世態度。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