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巴黎聖母院

江賢二在「巴黎聖母院」系列作品中,嘗試呈現「精神上虔誠的空氣」,以抽象的語彙,渡化了熱門觀光景點嘈雜的現實,找到美的交集。1982年他在巴黎創作出當時自己最滿意的「巴黎聖母院」系列作品,並說:「一直到畫出這個系列作品,我才覺得藝術是我可以走的一條路,這輩子有資格當畫家。」

作品介紹

00:00 / 03:49

Music by Jacopo Salvatori

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ShareAlike 3.0

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1982 油彩、畫紙 75cm x 108cm
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82-02 1982 油彩、畫紙 97cm x 127cm
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82-21 1982 油彩、畫紙 75cm x 110cm
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02-02 1982-2002 油彩、畫布 40cm x 100cm
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14-21 2014 油彩、畫布 100cm x 130cm

作品介紹

在認識江賢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《巴黎聖母院》之前,我們先來看看古典音樂怎麼影響他的創作。

 

自稱年輕時很少朋友,江賢二說「音樂是我第一個很好的朋友,可以安慰我的東西。」就讀師大藝術系的他,大一時開始學習大提琴。當時師大旁邊是省立交響樂團的排練室,有一次指揮家孟許(Charles Munch)來台,江賢二剛好聽到排練,他發現弦樂的聲音很透明,一層一層的交織、音色一層一層的鋪展。從那時起,他心裡一直想著,不管用什麼顏色,即使看起來似乎黑暗,畫畫也應該要達到各種層次中,有透明的堆疊肌理。

 

但是年輕時真的畫不出來,在紐約開始那7、8年,幾乎都是為了顏色透明感這件事,直到畫出《巴黎聖母院》才覺得有做到。

 

1982年夏季,40歲的江賢二從紐約重回巴黎短期創作。在拉丁區一家戲院樓上租了一間閣樓,傾斜的屋簷占據了畫室一半的空間,頭還會碰到屋頂。彷彿為了塑造某種與世隔絕的儀式感,江賢二開始把自己封在沒有光線的畫室,隔絕一切,埋首創作。就在這樣孤獨封閉的狀態下,「巴黎聖母院」系列誕生。

 

巴黎聖母院是熱門景點,幾乎任何時段都遊客如織。然而,江賢二卻在這幅作品中,嘗試呈現「精神上虔誠的空氣」,渡化了嘈雜的現實。這是他首次由現實到抽象的順利過渡。黑沉沉的畫面,以白色線條勾勒拱柱,幾道重筆點出純白的神聖的光,不只感覺畫面不斷往外延伸流動,更強烈地啟導一股精神性的嚮往。

 

江賢二說:「仔細看我每一個系列作品,一般人也許沒有注意,但顏色都是很透明的。怎麼樣用灰、黑,還是很乾淨,一點都沒有混濁的感覺。當然,這是花很長時間,好幾年的時間才達到這種透明顏色。一直到了畫出『巴黎聖母院』系列,才覺得有做到,才覺得藝術是我可以走的一條路,這輩子有資格當畫家。」

 

「這個系列可以看出我往後作品的雛形,大部分是深黑色彩。聖母院內有很多柱子,但空間通透開闊,人置身其中即使往左邊看,仍然可以感覺到右邊有很大的空間。」

 

顏色的「透明感」、畫面的「不斷延展」,也正是江賢二作品的特色。

巴黎聖母院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