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江賢二一生透過創作,構築一個自我滿全的精神性世界 「極境」,做為其內心的嚮往與歸屬,同時透過這樣的神聖空間,確認其「淨化世界(人心)」之存在信念。
自傳作者 吳錦勳
江賢二
江賢二
PAUL CHIANG

1942年生,臺灣臺中人,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,現居住工作於臺東與臺北。

江賢二學生時期就開始抽象表現形式的創作,1965年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,隨後旅居巴黎、紐約30載。

 

江賢二早期畫作主要使用灰黑色調,並強調顏料的層次感與質感,反映藝術家苦澀的生活及對藝術的極致追求,此時期的創作又被稱為「封窗之作」;1998年返台後,陸續完成了《百年廟》及《銀湖》等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;2008年遷居臺東,大自然及海邊明媚的光線啟發江賢二對創作產生截然不同的想像,促使他探索並找到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對應方式,創作出繽紛的《比西里岸之夢》、《乘著歌聲的翅膀》、《金樽》等系列。

古典音樂對江賢二的藝術有深遠的影響,他曾學習大提琴,並從馬勒、荀白克、巴哈、德布西等音樂家的音樂中獲得靈感。

 

此外,江賢二的平面繪畫有意識地打破框架,創造出無限的延伸性,這個理想也演變為立體創作。2007年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的「平面與空間」個展,首度展出抽象鋼鐵雕塑作品,此後走向建築空間,最終於臺東工作室以地景藝術的方式完整呈現。

江賢二​年表
PAUL CHIANG TimeLine

1942

2月1日,出生於臺中。

1951

就讀臺北市建成區日新國民學校(今臺北市立日新國民小學);受美術老師張錦樹啟發,開始學習繪畫。

1954

考入臺灣省立臺北建國中學初中部(今臺北市立建國中學);初三時,立志走向藝術之路。

1957

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(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)附屬中學高中部。

高中期間,開始向李石樵(1908-1995)習畫,也接觸油畫;愛好塞尚(Paul Cézanne, 1839-1906)、梵谷(Vincent van Gogh, 1853-1890)、克利(Paul Klee, 1879-1940)的作品;之後,更對馬勒(Gustav Mahler, 1860-1911)的音樂和賈克梅第(Alberto Giacometti, 1901-1966)的雕塑深有所好。

1960

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;新生入學體檢時,發現患有初期肺結核,被迫休學一年。學習大提琴;喜歡上德布西(Claude Debussy, 1862-1918)的《月光》鋼琴曲。

1961-65在師大學習期間,受李石樵、廖繼春(1902-1976)、陳慧坤(1907-2011)三位旅日前輩畫家的啓發及影響較多。

1965

1月:與同班同學姚慶章(1941-2000)和顧重光(1943-)組成「年代畫會」,並於臺灣省立博物館

        (今國立臺灣博物館)舉行聯展。

6月: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。

9-11月:作品獲選參加「巴西聖保羅雙年展」(Bienal de São Paulo)。

1966

2月25至27日,在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;大學時期的作品後來多因颱風帶來的水患而淹滅或嚴重毀損,幾乎無存。

1967

前往法國巴黎學習並發展

1968

5月至6月,巴黎大學爆發學生運動,全國性的大罷工隨之而起,轉赴紐約。

1975

藝術經紀人艾文.卡普(Ivan Karp, 1926-2012)的推薦下,於拉瑪尼亞藝廊(Lamagna Gallery)舉辦在紐約的首次個展。

1982

夏季,重回巴黎短期創作;在拉丁區租賃「丹敦電影院」(UGC Danton)頂樓的閣樓作畫。先後發展出「巴黎聖母院」與「遠方之死」兩個重要系列。

1983

在紐約長島的東漢普頓(Village of East Hampton)覓地建屋,並自闢畫室

1986

在紐約皇后區向一位年青雕塑家分租一間挑高八米,使用面積約200坪的大倉庫(loft);兩年間,僅完成兩件「淨化之夜」系列作品。

1989

以作曲家孟德爾頌 (Felix Mendelssohn, 1809-1847)的《無言歌》鋼琴抒情曲為題,發展同名系列畫作。

從1980年代後期起,幾乎每年夏天與家人一起到加勒比海的聖巴爾斯島旅行,並在島上短居作畫;因此,留下許多以「聖巴爾斯島」為題的紙上作品。

1994

在艾文.卡普成立的哈里斯藝廊(O.K. Harris Gallery;成立於1969年,結束於2014年)舉行在紐約的第二次個展。

1995

年邁的父親意外跌倒而受傷,專程回臺探望。

1996-97

經常從紐約回來臺北,居住時間也變長;返臺期間以錦州街的一間簡陋空屋為畫室,也是返臺落腳的第一個創作空間。

1997

3月,在臺北誠品畫廊個展;也是闊別30年後,重返臺灣的首度個展。

1998

11月,在臺北誠品畫廊第二次個展。

1999

年初,將畫室遷往臺北縣(今新北市)林口區。

5月,參加王嘉驥策展之「家園:誠品畫廊十週年策劃展」,展出《遠方之死》(1982)和《百年廟》(1998)兩幅大畫。

9月21日,南投集集發生大地震,撼動全臺,造成嚴重傷亡與損失;同感震憾,發展出「淨化」系列。

2000

年初,再將畫室移至臺北市松江路行天宮附近。

3月,在臺北誠品畫廊第三次個展。

妻子范香蘭結束在紐約的服裝事業,並出售長島的房產,攜同兩位女兒遷居加州洛杉磯;在往後多年間,隻身回臺創作的江賢二經常探訪,並以洛杉磯特殊的自然景觀入畫,除了「加利福尼亞」系列,更以女兒住居附近的「銀湖」(Silver Lake)蓄水庫為意象的發想,創作出氣勢壯闊且澎湃的「銀湖」系列。

2001

9月11日,美國紐約發生震驚全球的恐怖攻擊事件;深有所感,創作《對永恆的冥想 01-07》以表關懷。

11月,在臺北誠品畫廊第四次個展。

2002

6月,旅行法國、瑞士、德國,參觀建築師柯比意(Le Corbusier, 1887-1965)完成於1954年的廊香教堂(Chapelle Notre-Dame-du-Haut, Ronchamp);取道瑞士巴塞爾進入德國,造訪臨近的維特拉設計博物館(Vitra Design Museum);亦前往法國南部坎城外海的聖德諾拉島( Île Saint-Honorat)。

2003

5月,在臺北誠品畫廊第五次個展。

2004

畫室遷往臺北市近郊關渡一處由工廠改建的工作室;也將住處搬至北海岸三芝的淺水灣社區。

2005

6月,參加由張元茜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策劃之「膜中魔」展覽;創作兩件立體空間作品。

11月,在誠品畫廊第六次個展。

2006

因應交通部仁愛路綜合辦公大樓公共藝術案,以彩色玻璃為基材,創作《生命之光》立體作品。

6月,「素描之跡.跨文化遊蹤」,江賢二、紀嘉華、Lloyd Martin三人聯展,臻品藝術中心,臺中。

2022

9月24日至11月27日,「江賢二2022個展」,紀嘉華策展,臺東美術館,臺東。

2022

12月22日至2023年3月11日,「無名的謬思 ─ 江賢二、林友寒、周裕穎聯展」,劉和宣策展,THE 201 ART 順天建築.文化.藝術中心,臺中。

年表

2007

在臺東縣東河鄉的金樽村闢地自建倚山面海的住居及畫室;開始創作「比西里岸之夢」系列。

10月,「平面與空間」個展,台新銀行文化基金會,台新金控大樓元廳,臺北;首度展出由「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」贊助創作的鋼鐵雕塑作品。

2008

臺東金樽的住居及畫室完工,正式遷居並長居於此。

2010

發展「臺灣山脈」系列。

2011

1月,「比西里岸之夢」個展,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,小美術館(Art Box),臺北。

2011-13

以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-1750)、孟德爾頌、德布西等作曲家的音樂為致敬對象,繼續發想新的系列,包括「向巴哈致敬(平均律)」(2011)、「乘著歌聲的翅膀」(2011-2017)、「德布西──鍵盤」(2013)等。

2013

10月,「乘著歌聲的翅膀」個展,大隱文化藝術基金會,小美術館(Art Box),臺北。

2014

12月,「從巴黎左岸到臺東比西里岸」個展,李玉玲策展,臺東美術館,臺東。

2016

2月,「大破大立」四人展,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,臺中。

2020

3月28日至6月14日,「江賢二:回顧展」,王嘉驥策展,臺北市立美術館,臺北。

影音紀錄
江賢二​影音紀錄
PAUL CHIANG Video